说到「南京第一高楼」,我们会不假思索想到紫峰,谈起「南京第一饭店」,眼神自然而然锁定金陵饭店。
路过毫不起眼的门头,你甚至不太能捕捉到它身为历史文物的气息,更不会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探寻它的故事。冲进时光的波澜巨幕,从鼎盛的繁华到渐渐被染上了迟暮的颜色,福昌饭店用了整整90年。这个曾经“福泽四海,昌隆四方”的新街口顶流,就这样渐渐静默无声了。
即使今天看来,福昌饭店的位置也是极好的:坐落在新街口最繁华的地带,同侧的160米外就是金陵饭店,隔着一条中山路,对面就是德基广场。
几个建筑的存在就像时代的缩影,代表着历史、过去与现在。在孙中山雕像的背面,它们默默诠释着新故代谢并不是城市发展的全貌,现代与传统的交织才是。
如今高楼林立的新街口,让六层高的楼栋更显低矮,唯有「福昌饭店」四个烫金大字,仍保留着民国余韵。两侧挂着的标识牌,给了福昌饭店很多title。原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先生官邸、原中华民国高级将领俱乐部、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......好像任意一个拿出来,都不该是这样的门庭冷落。
推开厚重的鎏金大门,粗粝的墙面、深褐色的木质装饰、大理石地面、豪华水晶灯,浓浓的木质感与低纯度的色彩衬托出民国时期的老派风味,像一脚踏入了时空之门。用东南大学民国建筑专家周琦的话说,“营造出一种惬意的小资情调,让人一点也不局促。”
左侧把福昌饭店的前世今生挂墙,用以装饰,木质和古铜质的“个人简介”占了半面墙。1932年,由丁富成先生出资、德国占股、民国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,耗资250万银元,于三年后建成并开门迎宾。也就是说,在1935年时,主楼六层高的福昌饭店,是当时南京的「第一楼」,也是第一栋西方现代式样的楼房。
1937年,福昌逃脱了付之一炬的命运,成为汪伪时期高层重庆代表议事之地;1945年,国民政府接管福昌,当作高级将领俱乐部;1966年更名为「胜利饭店」。直至1987年恢复原名,成为南京首批涉外饭店......
一路走来,从过去的繁盛到现在的落寞,有人说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,也有人说它是一手好牌打烂了,此间种种难以定论。福昌就像是一个大隐于市的“传奇”,尽管沉默不语,但江湖上总会有它的传说。
眼前狭小的“无处落脚”的福昌前台,似乎与它的辉煌过去不能挂钩,但却藏着老南京的很多个“第一次”。时间拉回到1935年,第一次坐上OTS手摇式电梯的南京人直呼神奇,从此福昌因为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、国内少有的电梯登上城市热搜。
据说,当时整个南京城都只有两部电梯,还有一部是在国民政府办公大楼“子超楼”内。稀罕程度可见一斑。几十年前时髦的南京人,第一次坐上电梯去吃人生第一顿西餐、第一杯咖啡......福昌饭店,成了城市弄潮儿的打卡圣地。像电影里那样,进入电梯,由电梯师傅为你拉开电梯门,然后手摇至你需要到达的楼层,感受南京上世纪30年代的场景。
直到1991年,手摇式电梯因为年代久远、设施落后而被撤换。现在的电梯虽然和手摇电梯尺寸一样,一次最多只能容下5人,但因为后期不断维修改善,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了。
福昌总共有六层楼,可以吃饭、住宿,在上世纪70年代末,一楼甚至留出了大半空间改造成了南京第一家胜利咖啡厅。爸妈叔伯那一辈或许还记得,当年风靡一时的“胜啡”。在老员工的印象中,“原来面积很大,中心大酒店的一半都是它的,好几幢楼,一直延续到华侨路。”而现在,蜿蜒向上的楼梯让人觉得空间局促,沿着镶嵌着木板墙裙的楼梯旋转而上,只叹一声物是人非。
因为疫情,原本一般的生意更显萧条。据工作人员说,在去年年末福昌饭店的餐厅就不对外营业了。原本是餐厅的二、三楼,出租给了别人,变成了采耳spa馆; 四楼、五楼仍旧保留着住宿旅馆;六楼变成了皮肤管理所。这样不得已的调整,用饭店管理人员的话说就是“疫情之下,首先是要生存。”
刻在DNA里的味道,还能再有吗?
早年,福昌的西餐也让它名声大噪、顺利出圈,老南京人甚至自创歇后语:上福昌饭店吃西餐——开洋荤。著名画家宋文治也曾在用餐之后评价:“正宗欧式大菜,食在胜利饭店”。有人说西餐厨师是从法国请来的大厨,也有人说几位大厨为了学做西餐远赴香港富华“拜师”,年代久远的事无从考证,但说起福昌,总还能想起当年的向往。除了精致可口西餐,福昌传统的中餐也做得相当不错,至今点开点评app,还能看到网友们推荐的福昌特色虾爆鳝、福昌盐水鸭、老城南熏鱼、姑苏松鼠桂花鱼等极具特色的菜品。
有着90高龄的福昌饭店外观保存良好,但我们更在意封存过去那段历史和老南京人回忆的“福昌味道”有没有就此消失?答案无从知晓,但旁边的「福昌小吃」或许还能给我们安慰。
在寸土寸金的新街口,十几块一碗的砂锅,12块一笼的鸡汁汤包(忽略皮略厚的小缺点)已经很难寻觅了。难得的是,福昌小吃不仅把这种朴实体现于价格,更融于味道。
来一碗18块的全套老鸭粉丝汤,甩放两勺辣油,老南京人吃出了回忆,年轻人吃出了乡愁。
曾经,福昌饭店的墙壁上挂过很多名人照片,“四大名旦”之一的荀慧生、末代皇帝溥仪、华罗庚、卢森堡大公......而现在,只能对着唯有外观保存完好的大楼,徒生几分回看历史的唏嘘。到这里,才能明白为何门前常有驻足深思的老人,也许他们也只是借着旧物追忆似水年华。